農歷正月十五,當大家都在歡慶元宵節時,麗江的納西族卻迎來了一場別具一格的盛會——棒棒會。這個延續數百年的傳統節日,既是農耕文明的活態見證,也是非遺技藝的展示窗口。
訪談嘉賓:東巴書院主理人 和佳梅
▲點擊收聽節目
棒棒會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于清代改土歸流時的“維穩”行動,官府派人肩扛栗木棒巡街維持秩序;一說與玉皇閣前拜彌勒佛有關,因交易農具的木棒得名;還有一說源自納西族青年男女的“相親會”,后演變為交易的集市。無論哪種傳說,棒棒會的核心始終圍繞“農事”與“人情”。
今年的棒棒會尤為盛大,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往參與。(供圖)
早年間的棒棒會上,鋤頭、鐮刀、竹籃、麻繩等農具堆滿街頭,納西人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籌備春耕物資。而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棒棒會逐漸演變為一場“精神年貨市集”。
棒棒會中的“棒棒”和各式農具、用具,依然在棒棒會上占有重要位置。(供圖)
農具攤位旁多了創意手作、非遺體驗、花卉綠植,甚至出現了“小米辣冰糖葫蘆”“黃瓜糖葫蘆”等新奇小吃。正如和佳梅回憶中的“叮叮糖”——挑擔人敲著鐵片叫賣,麥芽糖的甜香混著市井煙火氣,是許多納西人童年最珍貴的味道。
黃瓜、小米辣的冰糖葫蘆熟悉又陌生,讓人好奇、疑惑又躍躍欲試。(供圖)
今年棒棒會的最大亮點,是非遺體驗區的“文化狂歡”。糖畫攤位前,孩子們轉動木盤指針,盯著糖稀勾勒出飛龍彩鳳;東巴文化傳承人現場拓印納西門神,牦牛下山、猛虎鎮宅的圖案躍然紙上;水拓畫攤位前,一把白扇浸入顏料水中,輕輕搖晃便暈染出山水墨韻,……
非遺攤位的展示和參與,為棒棒會注入了更多精彩的內核。(供圖)
這些非遺技藝不僅是“老手藝”,更是“新風景”?,F在的孩子沒見過這些,但一上手就能為之著迷。非遺的魅力,就在于它連接了過去與未來——東巴門神承載著納西族的信仰,水拓畫延續著古老的審美,而年輕人的參與讓這些技藝有了新的生命力。正如各個展位前興致勃勃的年輕人,為棒棒會帶來更多的青春激蕩,而棒棒會本身,其實也是麗江的市級非遺項目。
和佳梅的女兒也親身體驗了非遺的魅力。(供圖)
有人問:“生活越來越便利,棒棒會還有必要存在嗎?”對此,和佳梅的答案是:它早已超越了“交易”本身。對老一輩人,它是春耕的號角;對年輕人,它是尋根的記憶;對孩子,它是新奇的文化課堂。即便農具變成了文創,麥芽糖換成了辣味糖葫蘆,納西人對棒棒會的熱情始終如一。
在匠人巧手下逐漸成形的糖畫,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供圖)
今年,和佳梅特意帶孩子體驗了一些非遺項目。當孩子因為糖畫而駐足,因為漆扇而驚嘆時,我們會發現:非遺的保護,本質是“人”的傳承。唯有讓更多年輕人觸摸、體驗、熱愛,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絢爛的漆扇色彩中,閃動著中國人對傳統的傳承和欣賞。(供圖)
棒棒會的喧鬧聲中,藏著納西族最樸素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重視農耕、熱愛生活。從木棒巡街到非遺市集,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那份“把日子過成節”的儀式感。到如今,棒棒會賣的不是貨,是納西人的精氣神。
咖啡、冰淇淋和甜點,新鮮與傳統都能在棒棒會完美融合。(供圖)
正月春風好,不妨去趁著春光,去棒棒會逛一逛。挑一個手工竹籃,畫一幅糖畫,拓一扇東巴門神——這里的故事,值得一代代人繼續書寫。

編輯:白萬朝
責編:李婧
終審:李霞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