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蒗彝族自治縣貝爾學校的原創彝族法治課本劇《金色涼山·法治之光》,聚焦校園生活中的文化尊重與矛盾化解,講述了彝族女孩阿呷珍視的刺繡作品被同學馬海不慎損壞,還遭到嘲笑,由此引發了一場校園小風波。面對這一沖突,長輩、老師與同伴共同介入,引導兩人學習彝族習慣法“節威”,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法規,最終他們化解矛盾隔閡,并攜手成立“法治守護小隊”,以實際行動傳承民族文化、守護法治精神。
這種因文化認知差異引發的沖突若不妥善處理,不僅會傷害同學間的感情,讓被傷害者的文化認同感與自尊心受挫,還可能讓犯錯者忽視尊重他人、承擔責任的重要性,增加校園欺凌的潛在風險,破壞團結包容的校園氛圍。

排練現場。(供圖)
1.法治精神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無論是彝族“節威”古訓,還是現代法律,都共同指向公平、正義與尊重,二者相輔相成。
2.遇到矛盾沖突時,不應逃避或激化,而應像劇中角色那樣,主動尋求長輩、老師的幫助,用文化共識與法律規則化解問題。
3.每個人都有責任守護民族文化與校園和諧,成立“法治守護小隊”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號召大家共同成為文化傳承者與法治守護者。這些方式既能妥善解決矛盾,也能讓校園成為滋養文化自信、培育法治意識的沃土。

排練現場。(供圖)

參演此次原創彝族法治課本劇,不僅是在演繹一段校園故事,還把“文化需尊重、法治在身邊” 的道理傳遞給了大家。無論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還是同學間的真摯情誼,都需要大家用心呵護,更需要法律為其保駕護航。
1.每一個夢想、每一份文化傳承都值得被尊重,就像阿呷的刺繡,承載著對家鄉與長輩的愛,不應被輕視。當自身權益或文化情感受到傷害時,要勇敢發聲。
2.犯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像馬海那樣敢于正視錯誤、主動承擔責任,真正的“厲害”不是逞強好勝,而是品德高尚、勇于擔當,用行動保護他人而非傷害他人。
3.每個人都要爭當“文化傳承小使者”與“法治守護小先鋒”,既要珍視彝族刺繡、克智辯論等民族瑰寶,也要學習法律知識,讓法律成為保護自己、尊重他人、傳承文化的堅實底氣。

排練現場。(供圖)

寧蒗彝族自治縣貝爾學校是一所集小學與初中教育于一體的現代化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現有在校學生4100余名、教職工219人。自創辦以來,學校始終秉承“傳承貝爾精神,創新教育模式”的辦學理念,率先創建“寧海教育模式”,開創東西部教育合作先例,教育教學設施不斷完善,辦學質量逐年提升。此次原創課本劇《金色涼山?法治之光》,正是學校“活動育人”“科研育人” 理念的生動實踐。課本劇以“2025年中國好人榜”、基層普法工作者毛建忠同志的先進事跡為創作源泉,融合彝族文化符號與現代法治理念,通過沉浸式排練與藝術化呈現,讓學生在演繹中理解文化傳承與法治精神。


編輯/楊超
責編/楊四見
終審/張衛國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聲明】如需轉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布的內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