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維護道路交通安全已成為關乎千家萬戶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近日,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勇于突破傳統宣傳模式的局限,組織民警主動深入鄉村田間、農家院落,開展了一系列形式新穎、內容扎實的交通安全宣傳活動,真正把交通法規知識送到群眾身邊,切實打通農村地區普法宣傳的“最后一公里”。
精準施策,筑牢農村交通安全防線

10月28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紅旗村,這個平日里的鄉村“情報中心”——村頭開闊地,已然熱鬧起來。寧蒗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綜合管理中隊的民警們早早設立了臨時宣傳點,拉開了專項宣傳活動的序幕。此次行動并非泛泛而談,而是寧蒗縣交管部門在深入調研后,針對農村地區道路交通特點、常見違法行為及群眾認知盲區所進行的精準部署。

農村地區道路條件相對復雜,群眾出行方式多樣,隨之而來的交通安全隱患也不容小覷。農用車、三輪車違法載人,電動車超員行駛,無證駕駛,以及酒后駕駛等行為時有發生,成為威脅農村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面對這些現實問題,民警們摒棄了照本宣科式的說教,轉而采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用本地方言,甚至是彝語進行講解。他們深知,只有讓鄉親們聽得懂、聽得進去,宣傳才能真正見效。



“大家看,這些事故案例不是憑空想象的,就發生在我們周邊鄉鎮,有些甚至就是我們認識的人。”民警手持精心制作的宣傳資料,指著上面真實的案例剖析,用彝漢雙語向圍攏過來的村民們深入淺出地分析著每一起事故背后的原因。超載一個看似無關緊要,農用車車廂載人圖一時方便,酒后心存僥幸握方向盤……這些看似微小的違法行為,最終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通過“以案說法”,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鮮活的身邊事例,極大地觸動了村民的內心,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了交通違法行為的沉重代價,有效增強了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震撼力。
創新形式,讓交通安全知識深入人心

在宣傳方式的創新上,寧蒗公安交管部門做足了文章,力求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宣傳效果最大化。宣傳隊伍并未止步于村頭巷尾。時值秋收農忙季節,許多村民正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民警們見狀,便主動走向玉米地、稻田,利用村民勞作間歇的碎片化時間,見縫插針地開展宣傳。他們遞上宣傳折頁,蹲在地頭,與滿手泥土的鄉親們拉家常、話安全。從農用車輛的反光標識粘貼,到夜間行走的注意事項;從騎乘摩托車、電動車為何必須佩戴安全頭盔,到如何正確規避大型車輛盲區……這些與農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安全知識點,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傳遞開來。

這種走出辦公室、深入生產一線的“接地氣”宣傳方式,徹底改變了以往普法宣傳“我講你聽”的單向灌輸模式,極大地消除了距離感,使得交通安全知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條文規定,而是變成了與每個人切身利益相關、能夠用于指導日常出行的實用寶典。村民們普遍反映:“警官們講得清楚,說得明白,用的都是我們的話,講的都是我們身邊的事,這樣的宣傳我們愛聽,也能記得住、用得上。”

成效初顯,長效機制護航平安鄉村
此次深入基層的宣傳活動,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宣傳過后,村民們對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遵守交通法規的自覺性顯著提高。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在紅旗村及周邊村落,騎乘摩托車、電動車自覺佩戴安全頭盔的村民越來越多了,主動詢問車輛年檢、保險事宜的群眾增加了,酒后不開車的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這種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正是宣傳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標。

面對取得的初步成效,寧蒗縣公安局交管大隊大隊長沙霏表示,農村交通安全宣傳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制度化的保障。大隊將認真總結此次活動的成功經驗,著手建立農村交通安全宣傳的長效機制。未來,將把民警定期下鄉入戶開展宣傳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來抓,結合不同季節、不同區域的交通安全風險點,動態調整宣傳重點和形式。同時,還將積極探索與鄉鎮、村委會的合作,培養農村交通安全宣傳員,利用農村“大喇叭”、村民微信群等渠道,構建起全覆蓋、多維度、常態化的宣傳網絡。

通過有效打通交通安全宣傳的“最后一公里”,寧蒗縣正逐步構筑起一道堅固的農村交通安全人民防線。這不僅是守護萬千家庭幸福的必然要求,是為鄉村振興戰略保駕護航提供堅實安全保障的具體行動,更是寧蒗縣在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社會治理新路徑、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貢獻的基層智慧與力量。這條路,他們將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來源/云南麗江交警
責編/和真羽

【聲明】如需轉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布的內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