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于1950年和平解放,1956年成立自治縣,是從原始共耕制、奴隸制、封建領主制并存的社會形態“一步跨千年”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縣份。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2001年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7年被列為全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20年11月全縣8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82464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1年被列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縣境東西橫距90公里,南北縱距250公里,總面積6025平方公里。境內最高點白巖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點金沙江畔子補河口海拔1350米?。轄2個街道3個鎮11個鄉、89個村委會(社區),總人口28.3萬人,有11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83%。
地理位置?寧蒗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00°22′29〞~101°15′51〞,北緯26°34′54〞~27°55′34〞之間,境內最高點白巖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點金沙江畔子補河口海拔1350米。東、東北分別與四川省鹽源、鹽邊縣接壤;南、東南分別與華坪、永勝兩縣相連;西與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古城區隔金沙江相望;北與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為鄰。
經濟發展??“十三五”末,全縣生產總值達67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87倍,年均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78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4倍,年均增長43.3%;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6042元、8972元,分別是“十二五”末的1.45倍、1.63倍。2021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77億元,增長12.5%;完成縣域內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增長25%;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億元,增長8%;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億元,增長10%;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8906元和10039元,增長11%和11.9%。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9.8億元,增長7.1%,增速分別比全國、全省、全市高4.1、2.8、1個百分點,增速排名全省第22位,比2021年上升61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2.3億元,增長10.2%,其中縣域內投資完成65.5億元,增長36.46%,增速排名全市第2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2%,排名全市第1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8%,排名全市第2位;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9516元、10902元,增長3.8%、8.9%,增速排名全省第19位和全省第1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1.29億元,其中民生支出27.2億元、占全部支出的87%。
縣城概況??縣城中心城區原規劃面積為到2030年達7.33平方公里,截止目前建成區面積已由2016年的4平方公里擴大至了7平方公里,實際規劃管控面積已達2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為43.02%。城區累計建成管網100多公里,道路機械化清掃保潔率達到75%以上。累計改造老舊小區、棚戶區90萬平方米。拆除城區兩違建筑20多萬平方米,建筑風貌彝族特色改造3.6萬平方米。建成停車場15個、公廁50余座、海綿城市2.65萬平方米、小型公園20個。綠化面積56.4萬平方米。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居環境日益改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
生態景觀??寧蒗山川秀麗、生態良好,自然風光雄奇秀美,森林覆蓋率達73.45%,是麗江市“一體兩翼”旅游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境內高山峽谷交錯,江河縱橫交織,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河谷生態、萬畝杜鵑花等自然景觀,最負盛名的是有著“人間仙境”之稱的瀘沽湖4A級景區。
民族文化??寧蒗境內有彝族、漢族、普米族、傈僳族等11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3.8萬人,占總人口數的84.3%,其中:彝族190573人,占總人口數的67.3%。彝族畢摩文化、摩梭母系文化、普米韓規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異彩紛呈、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自然資源??寧蒗縣風電、礦產、光伏資源富集,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可達300萬千瓦以上,煤炭資源探明儲量6048萬噸,遠景儲量在2億噸左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6.4萬千瓦,境內擁有牦牛坪風電站和阿海、金安橋等2個大型水電站。
區位交通??瀘沽湖機場航線航班不斷增加;寧永高速公路即將全線通車,麗江古城至寧蒗高速公路加快推進,西香高速公路和稻城至麗江高速公路拉伯至大東段開工建設;華坪至寧蒗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達川進藏融攀的區位優勢不斷凸顯。
農業開發??優質煙葉、中藥材、苦蕎、馬鈴薯、蘋果、花椒、核桃、青刺果、野生食用菌等高原特色農業蓬勃發展,近年來“2700蜂蜜”蘋果、麗川花椒、寧蒗黑綿羊、寧蒗黑頭山羊、寧蒗高原雞、高原紅米等地方綠色農特產品品牌不斷發展壯大,產業初具規模,深度開發前景廣闊。
(本文來源:寧蒗縣人民政府網站)
【聲明】如需轉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布的內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