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如何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十四五”以來,麗江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工作主線,全面落實過渡期各項幫扶政策,扎實開展常態化幫扶各項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為易返貧致貧群眾織就了一道堅實的保障網。
智慧賦能,織密“早發現”的監測網絡
“以前就怕生病,一場大病就能拖垮一個家。”華坪縣通達鄉丁王村委會第八村民小組村民海金才回憶起妻子患病時的困境仍心有余悸。幸運的是,他家被當地政府部門迅速納入幫扶范圍,通過醫療救助、低保和產業幫扶,讓他家重拾希望。“今年收入大概有4萬元,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海金才家的轉變得益于麗江織就的一張“早發現”監測網。

華坪縣通達鄉丁王村委會第八村民小組村民海金才在田間勞作。(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在玉龍縣黎明鄉,當地構建了“鄉、村、組”三級聯動的監測體系,整合掛村工作組、駐村工作隊和村組干部三支力量,通過干部日常走訪、部門篩查預警和群眾自主申報三種方式,結合“明白紙”政策宣傳和“政府救助平臺”的線上申報,對全鄉群眾進行常態化、動態化監測,確保了潛在風險能夠被及時捕捉。據黎明鄉黨委副書記楊帥梅介紹,5年來,全鄉共納入監測對象83戶287人,實現了“應納盡納、不漏一戶”。截至目前,黎明鄉的三類監測對象中,有72戶263人已消除致貧返貧風險。

玉龍縣黎明鄉駐村工作隊深入農戶家中,面對面了解情況。(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在寧蒗縣,一套“數據大腦”讓防返貧工作更加智慧。通過建立預警數據“三統一”機制,有效精簡重復數據達66.7%。同時,大力推廣“一鍵報貧”線上申報渠道,在新識別的監測對象中,有超過半數是通過此途徑發現的,極大地提升了發現風險的效率和覆蓋面。“我們推行‘一表通’流程優化,將識別周期縮短了3天以上。”據寧蒗縣農業農村局信息數據管理中心主任白志勇介紹,他們還依托“幫扶政策工具箱”微信小程序進行精準施策,累計落實幫扶措施19萬余條,風險消除率高達91.39%,高效實現了“應納盡納、應幫盡幫”。
精準施策,因戶幫扶助力“穩消除”
發現風險是第一步,實施精準有效的幫扶才是消除風險的根本。麗江堅持“因戶施策”原則,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制定并落實個性化幫扶方案,確保幫扶措施既有民生溫度,又有幫扶準度。
對于像海金才家一樣因病因災陷入困境的家庭,政策“工具箱”迅速開啟:臨時救助、二次報銷、整戶低保、產業補助……多項開發式幫扶措施共同發力,幫助他們恢復“造血”功能。

永勝縣片角鎮熱河村一角。(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在永勝縣片角鎮熱河村,幫扶措施更是充滿了基層智慧與擔當。村黨總支書記羅紅亮曾自掏腰包為62戶困難戶墊資建房;在產業上,他創新推出毛驢“托管代養”模式,并為農戶提供免費配種服務,讓困難農戶發展成“牛驢成群”的產業戶。

古城區大東鄉建新村一角。(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在古城區大東鄉建新村,進村路、入戶路和綠美庭院建設項目的實施,讓村民的生活品質邁上新臺階。建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和如軍說:“我們各村民小組的人居環境變好了,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如今,我們全村實現了供水入戶。”
成效顯著,制度性成果筑牢民生底線
五年的持續努力,麗江將基層一個個“點”上的創新與實踐,匯聚成全市“面”上的制度性成果,不斷深化完善“三個動態”工作機制,防返貧工作不僅穩住了脫貧戶的生活,也激發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寧蒗縣農業農村局信息數據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錄入關鍵數據。(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據麗江市農業農村局監測幫扶科科長劉恒源介紹,五年來,全市緊盯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不斷提升精準識別能力,確保應納盡納。同時,嚴格退出標準,規范退出程序,確保消除的風險是穩定、可靠的。截至目前,全市監測對象已消除風險8377戶32015人,風險消除率達到93.17%。
從被動救助到主動預警,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麗江通過織密監測網絡、創新工作機制、落實精準幫扶,守護了萬千家庭的幸福與希望,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更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記者/趙麗軍 通訊員/和振慧
責編/和真羽
二審/和眾學
終審/張衛國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聲明】如需轉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布的內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系。